网友提问:

中医五行五色指导衣食行「建议收藏」

优质回答:

中医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。其中五行对应五色。五色即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种颜色。五色与五行、五脏相对应。如《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记载:“东方生风。风生木……在脏为肝。在色为苍……”

察“颜”观色识疾病

中医诊断疾病往往是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合参。望诊位列四诊之首。扁鹊也提到“望而知之谓之神”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。中医望诊中望面色较为常用。其中有门道。

明辨“善恶” 中医“有诸于内。形诸于外”之说。意思是身体脏腑如有病症。会显现于外。指导辨证。总体说来。身体健康者面色红润。为“善色”。而患病者往往面色晦暗。可能提示病重或者预后不佳。属“恶色”。当然。有人天生面色会有差异。或因情绪、气候等因素出现暂时性变化。那就需要另当别论了。

察“色”识证 中医认为五色中青主寒证、气滞、血瘀、疼痛等;赤主热证;黄主虚证、湿证;白主血虚、气虚、阳虚、寒证、失血证;黑主肾虚、寒证、水饮、瘀血、剧痛。而察色以望面为先。观颜辨疾。可借面色差异推断气血盛衰;也可审面色辨病邪性质。如赤为热邪、白为寒邪、青紫为血瘀等;还可基于五色应五脏来推测脏腑病位。则青为肝色、赤为心色、白为肺色、黄为脾色、黑为肾色。总之。若证候迥异、脏腑病变。可在面部出现一定的颜色改变。还可据色泽明润与否判断病情轻重。同理。五色对主证、应脏腑为大致纲要。供中医望诊临证参酌。不可生搬硬套。

勿忘舌目 望舌察疾也是中医望诊的基本功。比如中医在看病时会让患者伸舌以助诊断。舌色不同。辨证有异。正常者“红活润泽”。病态舌色如常见的淡白舌。提示气血虚、阳虚;红舌主热证、阴虚;绛舌为红舌深象。表示里热、阴虚重者;紫舌示血液运行欠佳。此外。望目色也有一定诊断价值。如常见的目赤肿痛多为实热证。眼角淡白属血虚。眼皮晦暗则肾虚等。

“色味”食养与“色彩”养生

其实。人身脏腑也为“好色之徒”。正因如此。五色(味)食养才会有理可循。色彩养生才会有据可依。

“色味”食养 明白了五色滋养所喜之脏。可知青色食材养肝。如芹菜平肝清热。且降压利尿;红色食材养心。如大枣养血安神。且抗癌抗敏;黄色食材养脾。如花生补脾和胃。且促进发育;白色食材养肺。如百合养阴润肺。且祛痰镇静;黑色食材养肾。如桑葚滋阴补血。且养颜抗衰。同样。根据《内经》“辛散。酸收。甘缓。苦坚。咸软”的论述。五味养生大有学问。如风寒感冒当服辛味食材以散邪。却不可服酸敛之品以免闭门留寇。可选取葱白、生姜等煎汤代水频服。以达发汗解表之效。除五色食材之外。还有五色药膳。需要提醒的是。既然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烹调出的美食。也就必然要根据体质差异而“辨体施膳”。而非一味温补。如有倦怠乏力、气短懒言等肺脾气虚症状。可服用山药参芪粥。三药味甘。均可补气。其中人参断面色黄白。补脾益肺;山药色白。健脾补肺;黄芪色偏黄。益气固表。煲汤时亦可佐陈皮行气。补而不滞。再如面色淡白、头晕眼花、心悸多梦等心肝血虚症状。可食用枣杞田七鸡。其中枸枣色红。大枣养血益气、枸杞补肝明目。而田七微苦归心经。补血活血。当然。为达到药膳之效。还可根据症状不同而化裁。若情志不畅而气郁可加玫瑰花;肤色晦暗而血瘀时加山楂;困重嗜睡而痰湿重加炒薏苡仁、茯苓等。此外。五色五味与相应脏腑有其特殊亲和力。而在五行系统下所构建的理论体系。也就存在着生克制化乘侮规律。故可指导食饮养生。如根据五行相生理论。以黑色食物以养肝、以入脾食物以补肺;再如五行相克者。以黑色食物祛心火、以入肺食物抑肝火等。但需适可而止。做到“谨和五味”。

“色彩”养生 五色与五脏息息相关。例如青入肝。对于肝火旺盛、情绪暴躁者视之可舒缓情志;赤入心。心气不足、精神委顿者视之可振奋神志等。基于色彩对视觉的刺激及对情绪的影响。五色理论也在普遍运用于灯光照明、家居装饰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当代人的养生。